空壓機,二手空壓機,螺旋式空壓機
    關於我們   產品介紹   全系列商品   保固範圍   空壓機保養   最新消息
最新消息 > 張庫大道與西伯利亞大鐵路

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money.163.com/16/0828/11/BVI8C5AH002580S6.html"

歷史是可以親近的,不僅在史籍,也在于現實之中。歷史學家攜著史籍中的知識,果敢地重返歷史現場,所獲得的知識是疊加的,所獲得的感受是自然的,會有批判,會有同情,更多的是理解,也能距歷史的真實更近。茅海建就在不久前(2016年6月),我用了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,做了一件“思出其位”的事情——去了外蒙古(蒙古國)和外外蒙古(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,布里亞特是蒙古的一支),然后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,從烏蘭烏德到赤塔、后貝加爾斯克、滿洲里,回到哈爾濱。原訂計劃還包括尼布楚(涅爾琴斯克),但由于奇特的原因,未能成行。我之所以這么做,是想能實地考察一下清朝歷史上非常有名的“張(家口)庫(倫,即今烏蘭巴托)大道”和世界歷史上非常有名的“西伯利亞大鐵路”。無論是張庫大道還是西伯利亞大鐵路,都不屬我專題研究的范圍,也不是今天能夠看到或體會到其偉大功用的壯麗景象。“張庫大道”在歷史上的燦爛輝煌,今天已難覓遺跡;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時的偉大設想,從未實現。我之所以花去這么多的時間(其中還包括大量的前期準備),只是為了滿足我的知識好奇。這些畢竟是在歷史上意義重大的道路——在史籍中所占的地位太重、所占的分量太大,以致我在教學與研究中時常會與之不期而遇——能夠站在實地想象當年,稍稍有點“憑吊”、“懷古”的意味。歷史學家最幸運的事,就是有機會能重返歷史現場。俄羅斯商隊的北京貿易事情還需從頭說起。要說張庫大道,先得說說俄羅斯商隊。俄羅斯人越過烏拉爾山以后,一路東行,于十七世紀中葉侵入黑龍江流域。1689年(康熙二十八年),清朝與俄國簽訂了第一個雙邊條約《尼布楚條約》,規定了兩國的東部邊界,也允許兩國之間進行商業貿易。最初的中俄商業貿易以俄羅斯商隊,尤其是國家商隊的形式進行:商隊大約經尼布楚到達呼倫貝爾、齊齊哈爾一帶,然后南下,由喜峰口進入北京。交易的地點在北京。俄羅斯商隊的主要商品是上等皮毛,多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當地民人的“進貢”(稅收),存放在俄國財政部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倉庫里。上等皮毛在俄羅斯歐洲地區并非稀有,運回的成本也大,若運到北京銷售,換回俄國所需的絲綢、瓷器等東方商品再銷售,有著較大的利潤,也可解決俄國東部地區的財政困難。這是對俄國政府極其有利的交易。清朝此時實行官員服飾的等級制度,每一等級的官服,方可配飾相應的皮毛,是官場的必需品。當然,上等皮毛也是清朝上流社會的時尚。清朝當時與周邊部分國家建有宗藩關系。俄國當然不是藩屬國,但俄羅斯商隊在某種程度上享受著朝鮮朝貢使團附屬商隊的優待——清朝派兵保護,提供食宿費用,俄羅斯商隊還無需交稅——這些“柔遠”的對外政策,不符合商業貿易的基本原則,使得清朝政府并沒有像俄國政府那樣從中獲利。清朝政府由此對俄羅斯商隊的規模與次數進行限制,但這種限制從未被認真執行過。從中俄北京商隊貿易的基本面來看,這種不那么對稱、沒有經濟互利的貿易形式,是建立在清朝對俄外交政策的基礎之上的。當這一基礎發生變化時,商業貿易活動也可以隨之發生變化。山西商人的興起1704年(康熙四十三年),俄國商隊從恰克圖、庫倫、張家口一線進入北京,這條便捷的道路漸漸成為中俄商業貿易的主要通道。1727年(雍正五年),清朝與俄國簽訂了《恰克圖條約》,恰克圖開始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。1757年(乾隆二十二年),清朝關閉了寧波等處海口,實行廣州一口海路通商。此后不久,俄國國家商隊前往北京的貿易也中止了。恰克圖漸成清朝北方唯一的陸路通商口岸。也正是在這個時候,中俄商業貿易的主要品種發生了變化,茶葉成為最主要的商品。我有必要說明,今天的人們對當時茶葉的地位可能會有誤解,畢竟茶葉在今天只是價值很小的商品,值得注意的有兩點:一、在工業革命之前,全球貿易的主要商品為香料、茶葉、可可、咖啡、煙草、羊毛、皮毛、寶石、絲綢、硝石等幾大項,大多是自然界的產物(當然,后來又出現了鴉片);二、在俄國、英國等國家,茶葉課有重稅,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份額,大體相當于清朝的鹽稅。也正是在這個時候,當中俄貿易的主要地點在恰克圖、當中俄貿易的主要商品為茶葉時,山西商人頂了上去。他們有著地理優勢和歷史經驗:最初輸俄的茶葉主要產于福建武夷山,兩湖的茶葉后來也大量銷往俄國,這些都是俄羅斯商人當年干不了的事情;早在明代,山西商人就有“九邊貿易”的經驗,對蒙古有著一定的了解,許多人懂蒙古語;他們在清朝政府上層有著許多人脈資源,在京城也開有較大的買賣;清朝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,也是南方商人不能承受的。山西商人由此成為主力。他們前出口外,從漠南蒙古(內札薩克蒙古,科爾沁等部蒙古)到漠北蒙古(外札薩克蒙古,喀爾喀蒙古),一直走到清朝與俄國的邊界。由于恰克圖已歸屬俄國,他們在邊界南側清朝所屬地方,建立了新的貿易場所,中文名稱為“買賣城”。除了茶葉外,他們還經營著所有與蒙古地區和俄羅斯貿易的商品。從福建、兩湖到恰克圖,茶葉的采購、分類、打包、運輸等項,有著多道工序,山西商人內部也有不同的分工,許多商人只是承擔其中的一項或多項。如此龐大的生意,需要大量的資金,山西商人在經營上也有許多創造,東家與掌柜各辦其事,總店與分店各司其職。山西商人是一個集合名詞,包含著出資人、各級管理層和下層的伙計。他們的地位是流動的,經常發生變化,即從伙計升到掌柜,由掌柜變為東家。他們的人數、資金量與經營方式,使之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商幫。直到今天的山西,還流傳著許多“走西口”發家的故事。貿易種類多樣化與貿易金額之巨大,也產生了巨量的結算;由于口外與內地匪患不斷,實銀的長途運輸很不安全,也不方便,山西商人又發展出票號的生意……張庫大道茶葉從福建與兩湖運出,肩挑、車載、船運,有著多種方式。然要運到蒙古地區和恰克圖,須經過沙漠、戈壁和草原,最為經濟合理的運輸方式是駝運。由此,所有運往口外的貨物,特別是茶葉,都必須先運到張家口,然后進行拆裝,由駝隊運往庫倫、恰克圖及整個蒙古地區。張家口由此成為商品集散地與轉運站。明代的張家口,最初只是長城的一個小口、小的軍事堡壘,后與蒙古俺答汗部互市,主要是馬匹與糧食的交換;到了清代,成為內地行省與蒙古地區商業貿易的中轉站,城市稍有擴大,人口亦有增加。待到中俄茶葉貿易發展起來,張家口異軍突起,成為清朝北方最重要的商業城市之一,也成為山西商人的大本營。雖然從張家口進出的商品缺乏準確的記錄,但由于茶葉的重稅,俄方有著相對可靠的數字。1850年,恰克圖進口的茶葉達二十九萬六千六百十八普特(相當于四千八百七十五噸)。如此數量的茶葉,有著相當大的重量與體積。從俄國輸入的商品也發生變化,毛皮減少了,毛氈呢絨增加了,體積與重量也增加了。隨著貿易的發展,由張家口到庫倫,再延伸到恰克圖的道路,因其便捷、經濟而成為最重要的商道,史稱“張庫大道”。而要在這條商道上經營運輸,只能大量使用駱駝。許多史料記載,在這一地區從事運輸的駱駝超過三十萬頭,相對于這個地區的人口,已經是相當龐大的數量。庫倫,即今天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,當時是喀爾喀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駐錫地,也是清朝庫倫辦事大臣的駐在地,是一個宗教中心,也是次一級的政治中心(當時喀爾喀蒙古的政治中心在烏里雅蘇臺)。由于其地處南北兩山之間,中間有河流通過,形成一個小氣候;又處在商路之沖,成為各駝隊休整的佳地,山西商人于此安營扎寨。庫倫成為這條商路上最重要的中轉站與多種商品集散地。由此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——從張家口輸出茶葉及日用百貨,運往漠南和漠北,沿途銷售,其中一部分茶葉由庫倫再遠銷到恰克圖;然后從俄羅斯進口毛氈、初級工業品、呢絨和上等皮毛,毛氈與初級工業品銷到蒙古地區;再購買蒙古的牛、羊、馬和普通毛皮,和俄羅斯的部分呢絨和上等毛皮一直運往張家口;當時沒有今日的冷庫車,成群成群的牛羊馬一路趕到張家口,以供京城和華北各地之食用或役用;當時沒有今日的化學纖維,皮祅是北方人們過冬之所需,數以萬計的皮張送到張家口加工,使之成為中國的“皮都”。我沒有從張家口一路走到庫倫,而是從香港直飛烏蘭巴托。在烏蘭巴托(即庫倫)的博格達汗宮(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居所)中,看到了一幅清代的庫倫地圖——在庫倫的東南角,畫有一小的居民點,蒙文注明“買賣城”。這是庫倫的“買賣城”!應是當年山西商人在庫倫的聚居經商之地。我也在博格達汗宮中看到一座廢棄的鐵鐘,上面的銘文是:庫倫眾商賈甲、社等恭誠新造關帝廟鐘志:昔聞夏王鑄鼎,以象九州。漢帝建廟、鑄鐘、造鼓,以顯神威,萬邦咸寧。凡古昔之前型,為今時之利……今甲、社倡舉虔誠,即從歸化城選擇良工巧匠,敬心鑄造新鐘一口,以續前人誠敬之意耳,以勷勝事,庶乎萬古不朽者也。謹序。十二甲首:源發乾,王履;廣全泰,沈廣湖;義合德,武鳳齡;義和忠,田治元;永茂盛,武纘烈;義和盛,陳錠;元盛太,王;豫合昌,張文郎;興隆魁,溫世進;源本文來源:東方早報責任編輯:王曉易_NE0011

關鍵字標籤:2019西伯利亞鐵路旅行團